2025年9月10日上午,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、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荣誉主编王克非教授,应邀在我校外国语学院501学术报告厅作题为 “译欲何为” 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刘正光教授主持,外国语学院院长莫启扬教授及辜向东、李孝英、郑尧等教授,与本院学生共同参与,现场座无虚席。

王克非教授围绕翻译的本质与使命,系统阐述“译之所为,需求第一;译之何为,实践第一;评欲何为,译者第一” 的核心观点。他以中国翻译史为脉络,指出从佛经翻译到近现代西学东渐,每一次翻译高潮均源于深刻的文化需求,鲁迅 “别求新声于异邦” 的理念,正是翻译内在驱动力的生动写照。谈及翻译实践,王教授以丰富案例展现翻译的艺术性与创造性。他解析李清照《声声慢》中 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” 的多个英译版本,对比杨宪益、林语堂、许渊冲等名家的处理方式,生动呈现翻译在语言转换中的无限可能与重重挑战。

关于人工智能与翻译的关系,王教授指出,机器翻译虽进步显著,却无法取代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。通过具体译例对比,他说明译者在语言转换中注入的文化理解与艺术再创造,是机器难以企及的。他鼓励师生培养翻译使命感,以严复、鲁迅等翻译大家为楷模,在实践中提升翻译素养。
在问答环节,李孝英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就中医药翻译中“文化忠实” 与 “读者理解” 的平衡提问,李孝英教授询问翻译如何助力中国文化 “走出去”,嵇志梅教授关注AI发展对翻译专业的冲击。王克非教授逐一回应并与之交流。最后,辜向东教授总结时评价讲座“振聋发聩”,鼓励师生传承学者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,现场交流热烈、学术氛围浓厚。

整场讲座内容充实、见解深刻,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,为在场师生呈现一场学术盛宴。此次讲座不仅拓展师生对翻译本质的理解,也为外国语学院翻译教学与研究提供新思路。
